找到相关内容309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超越生死大苦,掌握永恒至乐

    我们只因不了知生命的真象,以致无法证得不生不灭永恒的生命,若能证到这不生不灭的生命,即与佛无二。”其实我们在无始以前,在最初之时,我们都没有一个一个的个体,我们是与诸佛共同融合在体性的光明当中,也就是法界光明,是以法界的光明为身、为心。当时没有人类或六道有情,没有身体的形相,也没有我执,因为没有我执,所以那时的快乐、逍遥、自在是难以形容的。唯有证到此体性者,才能享受到这其中之妙乐。既然在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往生|临终|中阴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0014414488.html
  • 一切神通异象现前当以智慧觉照

     所谓“烦恼即菩提”,即一切烦恼亦皆体性所显。烦恼来时,直观烦恼之体性本空,身心安住本体,可化烦恼为菩提,恒住体性、无我人、无能所即可除一切苦厄、障碍,化五毒为五智,转烦恼为菩提。 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开示

    |智敏·慧华|神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7/0837044748.html
  • 思惟欲为根本苦

     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、作用、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,以便观察思惟。   一、欲的体性   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云何为欲?于所乐境希望为性。”对欢喜的境希望,是欲的体性。希求、渴望之心,是欲。   二、欲的作用   论中说“勤依为业”,欲的作用是作为勤的依处,以欲能发起勤作。   三、欲的分类   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染爱,叫欲。《大智度论》中则说六欲——色欲、形貌欲、威仪姿态欲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|悲心|苦|观修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08492420718.html
  •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

     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、作用、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,以便观察思惟。   一、欲的体性   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云何为欲?于所乐境希望为性。”对欢喜的境希望,是欲的体性。希求、渴望之心,是欲。   二、欲的作用   论中说“勤依为业”,欲的作用是作为勤的依处,以欲能发起勤作。   三、欲的分类   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染爱,叫欲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

    苦|欲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01535826772.html
  •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

    欲为三界众生一切痛苦的根本 益西彭措堪布 首先了解欲的体性、作用、分类以及欲为根本苦的原因,以便观察思维。 一、欲的体性 《成唯识论》说:“云何为欲?于所乐境希望为性。”对欢喜的境希望,是欲的体性。希求、渴望之心,是欲。 二、欲的作用 论中说“勤依为业”,欲的作用是作为勤的依处,以欲能发起勤作。 三、欲的分类 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染爱,叫欲。《大智度论》中则说六欲——色欲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65476344.html
  • 临终成就与中阴成就

      临终或中阴成就,必须于生前习惯下列修持:   1、修本尊法——习惯于自成本尊,傲慢坚固,悲心广运,与本尊三密相应。   2、修体性法——习惯住于空或者明空,知一切法皆由体性幻现。  ...亦可在临终成就。   不论住于体性、或者如幻起用,都要恒常如此修,舍报时才有把握,才能契入法性,或者往生本尊刹土。每天早上有如生命的开始;每天晚上做梦,有如到了中阴。若能于每天早起时,就自然深住体性...

    智敏·慧华金刚上师

    |临终|中阴|智敏|慧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5/1016089725.html
  • 释量论略解(卷第七)

    今初:  纵然有外义,如领受定体,非是由自性,有多体过故。  若许,则二者应不感有异。不见障故非。非由义了达。  于彼多体事,见为一体性,彼不见,如何,能成为见义?  若现欲不欲,分别,非义觉。彼亦死相等,见不相续心。  即于外所量,受自果应理。如其此自性,如是决定义。  纵然有外义,亦是了知自体,以如所受欲不欲行相,由此门中安立义决定体性。非由义自性印留行相故。若如是者(由义自性印留行相),则一色...

    法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523938196.html
  • 受戒者睡眠未修时善根仍在增长

    有很大的利益,所以不要对受戒作狭隘短浅的邪分别。即便是在家人,也应受长净、近事和菩萨律仪。   罪分“性罪”和“遮罪”二种。“性罪”在因、体性和果方面各有特征。从因上讲,其直接动机必然是由不善发起的;从体性上讲,其本身与罪不善同体;从果上讲,其本身能够产生不可爱异熟。不论是否受戒,任何人只要触犯此事即生性罪。“遮罪”,即是与佛的规定相违背的业障。从因上讲,其直接动机可以是由善心或无记心发起的;从...

    帕绷喀大师 讲述

    |戒律|业增长|罪过|过失|破戒|忏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08451920995.html
  • 莲师: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

      勿批评其他教法,亦勿轻蔑他人,一切教法,究竟无分,如盐之“一味”。   勿批评派乘高低,彼实前后相连,如此途之于旅,级之于梯。   无神通则无知人之明,故勿批评他人。   总说,一切有情,自性为自生圆满佛陀,具足证悟体性,故莫批评他人之过失谬见。   莫检讨他人之不善,当检讨如何改善自己。   莫检讨他人之不足,当检讨自己之不足。   恶之至大者,为执著宗教...

    莲花生大师

    |说僧过|口业|我慢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0531932400.html
  • 见相别种释疑

    ,相见并立,若对自证,相见皆用,如是相见与识,唯具一体。三定不离,统唯一识。斯理决定,斯言善巧,勿疑基师,是持异议。  疑曰:既谓识体即自证分,又许相见为二体性,斯则一识乃有二体。既有二体,便成二识,...原文第三页)  释曰:所云许有相见二体性者,体性之体,即尊师欧阳氏所云用中之体,非同识体。用中之体,实即是用,故于体下更置性言。相见二用,同归自证,斯实一体,非有二体。  谓体即种,依他中实,斯乃误认...

    唐大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0342687.html